中國殯葬禮儀簡介——哭喪儀式
文章出處:本站 人氣:30999 發(fā)表時間:2021-11-03 11:40:34
選擇儀式結(jié)束后便開始哭泣??蘅奘侵袊鴨试崃曀椎囊粋€特點。哭禮貫穿于喪儀的始終,大型場面多達幾次。哀悼儀式在葬禮上最為重要。
出喪時須有子孫特別是全體子孫「唱哭」,否則依民間舊俗可視為不孝。此外,哭的音量大小也很重要,如果哪一位死者在黃泉路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隨,便在方圓幾十里成為笑柄,其子孫后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一種笑柄,其子孫后代也要被視為不孝之舉。
為求孝得美名,孝子的孫輩們的確在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,花錢請人來替死者哭喪,這就是歷代孝子賢孫們的習慣。一些地區(qū)甚至出現(xiàn)過職業(yè)哭喪者或哭喪婦女,收入不菲。
啼哭時"唱"出來的歌叫哭喪歌,壯族習慣于叫民謠二人來唱哭喪歌。二人扮成舅舅,一問一答,夜以繼日,頌揚先祖功績,勸后人不忘祖恩。很多民族還有哭歌和歌的儀式。人們稱這為"跳腳”,是由四個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,邊跳邊唱孝歌,據(jù)說這是一種為死者踩上陰間荊棘之路。景頗人稱這是"布滾戈”,要求附近各寨的男女青年一起跳,通宵達旦。此外,還安排兩名身穿長袍的男子舞槍,圍繞竹節(jié)作刺殺狀,以示驅(qū)邪。由執(zhí)政者唱挽歌送喪的習俗,起源于漢代。準確地說,始于漢武帝。第二,具有代表性的挽歌是《韭露》《蒿里》?!遁锢锔琛芬卜謩e規(guī)定:"韭露”是為王公貴人祭唱,"蒿里歌”是為士大夫和百姓祭奠。西漢時期所唱的兩首挽歌,相傳為田橫門客所作,可以說是迄今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挽歌。"蔥露”的歌詞是:"蒜上朝露何易稀。明多生露韭,人死后何時歸?"艾蒿有一句話:"蒿里誰家地?聚成魂,無賢愚。鬼一何相催?人生不能少走彎路。"
挽詩產(chǎn)生于漢晉時期,至南北朝時較為盛行。有意思的是,挽歌習俗在民間流行以后,挽歌的場合并不局限于送喪。哀歌成為一種宣泄內(nèi)心痛苦,對亡者深深的思念等悲哀情緒的宣泄。
現(xiàn)代民謠,亦稱挽歌,從形式上可分為三類:一是"散哭";二是"套";三是"經(jīng)"。以"翻轉(zhuǎn)”為特征的散哭,想哭就哭,搭話就唱,沒有限制。它的內(nèi)容主要是對逝者傾訴思念,自責對長輩的不孝,以及對自己身世的苦難。對于一個套頭,還有一些內(nèi)容的限制。"抱娘”、"十二尋娘”、"十二月花名”等是常見的現(xiàn)象??奁鼤r,是哭泣他人的利益,訴說自己的痛苦。"經(jīng)文"與喪葬儀式合而為一?;颊呷ナ篮?,女兒或兒媳唱"買衣服經(jīng)”、"著衣經(jīng)”等等。哭泣時淚水不能落在死者身上,否則尸體將變成僵尸,無法無天,無法腐爛,無法輪回。還有一句話說,閻羅王看見尸體上有淚,會將他拒之門外,死者只能在陰間外受苦。此外,"著衣"要在潮水時唱,因為「漲」字有積聚財源之意。若此時流淚,他的家庭事業(yè)便會如潮水般高漲。假如死的是女的,女兒還可以唱"梳頭歌"給母親。不管怎樣,入葬時所唱的兒女和親戚都要唱"哭歌”,傾訴自己對逝者的思念。而且這一天清早,長房媳婦要唱"開門"。由于民間認為,人死后會進入十八層地獄,死者將在陰間受罪,而不哭泣打開大門。出喪時,女兒或兒媳唱《出材經(jīng)》,回娘家唱《床祭經(jīng)》。吟誦《亭子經(jīng)》,使亡靈能在陰路上歇腳乘涼。設(shè)靈臺時,要唱"靈臺"。
這類唱經(jīng)的大多數(shù)習俗都是由婦女主持,以使死者能安全地抵達陰間。
- 上一篇: 中國喪葬文化簡介——下葬儀式
- 下一篇: 中國喪葬禮儀簡介——出喪擇日儀式
-
暫時沒有數(shù)據(jù)